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剖析传统的品质研究的思路,来分析江苏地区食用优质稻米研究与品种改良中存在的问题,即稻米品质性状的静态研究较多,动态形成的研究较少;通过物理检测和化学实验得出实验数据,整合数据结果计算出江苏地区稻谷的各个指标,如出糙率、整精米率、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等。并结合当地的土壤状况、水质、气候等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江苏地区稻谷的质量。本实验得出的相关数据,对江苏地区稻米的加工和贮藏有重要意义,为江苏地区稻谷食用品质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稻米的食用品质是由其理化性质决定的。它主要包括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等。米饭的质地很大程度上是由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含量比决定的。通过统计分析稻米理化特性、糊化特性、质构特性与食用品质的相关性,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稻米各项品质特性并建立稻米食用品质评价模型。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稻米品质特性种间差异性。对稻米理化特性、质构特性、糊化特性进行研究。
2.稻米品质特性与食用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稻米品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2个方面:一是现有品种的品质评价、品质性状遗传及改良;二是环境,(温度、光照)与栽培技术(肥料、水分等)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据中国水稻研究所对全国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抽样调查,全国27个省919个水稻品种中,优质品种118个,占普查品种总数的12.8%,其中籼稻13个,占普查品种总数的1.4%;粳稻94个,占10.2%;糯稻11个,占1.2%,充分说明目前我国优质稻米品种数量较少、优良种质资源缺乏、遗传背景窄、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
国外研究现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2-25:查阅国标、行标及国内外相关文献
2022-12-30:制定实验计划
2022-1-12至201-1-31:做物理检验
5. 参考文献
[1]不同稻作方式对淮稻13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谢成林,张菊芳.江苏农业科学.2011(04)
[2]中粳稻新品种淮稻13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王健,袁彩勇,孔宪旺.江苏农业科学. 2010(01)
[3]稻米胶稠度测定影响因素的研究[j].李辉,戴常军,张瑞英,李宛,兰静,赵乃新.粮食加工.2007(05)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