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舆情就此产生。
网络舆论依托互联网或的高速发展与超大面积普及,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成为社会舆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何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环境也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论文将以新闻传播领域中网络舆情的相关论文作为分析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如共现理论)与方法(如共词分析)进行领域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分析。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有:1.年发表论文量分析对年发表论文量的统计,可以从数量变化的趋势看出网络舆情这一研究课题在近些年来的研究热度,从而也能从中找出一些我国网络舆情成长轨迹、发展现状的规律和结论。
2.网络舆情研究论文的著者分析通过对著者文章发表信息的统计分析,可以找到目前为止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用影响力的重要学者,找到舆情研究的重要基地,分析其学科属性。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中国知网的文献检索,国内网络舆情研究始于2003年,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的要求后,网络舆情研究与实践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重点集中在4个方面:第一,网络热点舆情事件的特征与形态研究,探索其引发原因、曝光媒体、传播媒体、涉及对象、主题类型、时空与行业分布等。
第二,网络舆情内容的多层面研究。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 年 12 月 1 日--2022 年 4 月 20 日完成基础材料的收集,并确定写作提纲2、2022年4月21日-- 2022年5月14日 完成论文初稿3、2022年5月15日-2022年6月1日 对论文进行修改,最后定稿打印。
5. 参考文献
1.冯璐, 冷伏海. 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32(2):88-92.2.钟伟金, 李佳. 共词分析法研究(一)共词分析的过程与方式[J]. 情报杂志, 2008, 27(5):70-72.3.钟伟金, 李佳. 共词分析法研究(二)类团分析[J]. 情报杂志, 2008, 27(6):141-143.4.钟伟金, 李佳, 杨兴菊. 共词分析法研究(三)共词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特点[J]. 情报杂志, 2008, 27(7):118-120.5.王平, 谢耘耕.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及演变机制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3):63-69.6.谢耘耕, 荣婷. 微博舆论生成演变机制和舆论引导策略[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5):70-74.7.郑保卫,邹晶.论当前我国舆论引导的新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06):29-31.8.丁柏铨.论网络舆情[J].新闻记者,2010(03):4-8.9.相喜伟,王秋菊.网络舆论传播中群体极化的成因与对策[J].新闻界,2009(05):94-95.10.Reid Goldsborough. The Influence of Active Online Users. 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2002 Vol.19(5):30-31.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