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和微博自我呈现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

 2023-02-05 23:27:00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日常生活中表演区域分为前台、后台和局外区域。在传统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在前台的表演可以看作是其个人形象的尽力展示。#61475;戈夫曼将这种人生大舞台分成了“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在他看来,作为社会角色扮演的“前台”部分,出于印象管理的需要,往往需要“表演”,在这里扮演一个希望让他人看到的形象,当然这一切都是通过精心设计和编排的。而在“后台”,由于处在他人和外部环境看不见的区域,会淡化甚至消解这种“表演”的意愿。因此在“后台”呈现出的自己往往是不加修饰,最自然真实的自我。微信作为一个以现实社会为依托的熟人社交圈,其与现实生活的重合度较高,在一种强关系的束缚和社会压力的限制下,用户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更偏向“拟剧理论”里面所说的“前台”。而微博作为一种弱社交联系,且以获取信息为主要使用动机、使用群体年轻化等特征,使得微博的使用更加自然和随意,更加倾向于“后台”。

弄清“前台”、“后台”差异有利于了解真实的大学生社交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的真实内心活动,并为他们有效表达自我、抒发自我提出建议,从而有利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关键问题:理清大学生在社交平台上自我呈现的特点和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差异的原因

写作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韩有业和魏海岩引入“差序格局”和“自我中心网络”对微信朋友圈与微博分别呈现出的“和谐”与“撕裂”使用生态进行考察。首先通过理论论证了“差序格局”适用于社会关系分析;其次分析了“差序格局”与“自我中心网络”理论的异同及两种不同理论在分析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关系特征的理论适用情况;最后分析了两种理论在解释以上两种应用形式内容特征方面的适用性,具体运用两种理论对两个平台所表现出的“和谐”与“撕裂”使用生态进行了考察。

山东大学范艺馨认为网络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形式主要表现在“理想化表演”“选择性发布”和“时效性控制”等多个方面。不同的社交媒体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不同的表演“前台”。在每个不同的媒体,用户可以选择构建不同的形象,并根据不同媒介的属性来制定“表演”的策略,营自己在他人心中的模样。用户可以通过对拟剧理论的了解来更好地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呈现,构建良好的社交关系;而产品开发者也可以以此来开创更具生命力的产品,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介绍当前大学生使用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特点。

2.运用内容分析法说明大学生在两种平台上自我呈现的巨大差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毛霞.“90 后”大学生微博使用的影响因素[j].当代青年研究,2014,06:53-57.

[2]许夜.大学生微博使用现状调查及其对价值观影响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3.

[3]黄文森,江宇.广西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功能应用与满足关系浅探——以广西大学为例[j].文化与传播,2012,102:24-2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