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下网络小说写作的媒介化倾向开题报告

 2023-02-05 23:27:1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题理由

在网络小说发展过程中,传播媒介成为日益彰显小说作品影响力的“催化剂”。从网络小说诞生起,媒介几乎参与了所有与之相关的活动。但是在媒介化时代下,网络小说传播方式到底发生了哪些变迁?这种变迁与网络小说自身的发展有没有关联?变迁有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若有又暗示了什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不够,而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个问题导致了如今的文学市场所面临的困惑。要寻找这些困惑的答案,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网络小说与媒介之间是什么关系,媒介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起到了那些作用,才能为网络文学发展寻找新的平衡,搭建新的平台,摸索新的出路。

选题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引言部分,提出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且对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第二部分对网络小说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以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媒介化时代下网络小说传播的特征,探讨网络小说媒介化后衍生出的负面影响,探索网络小说媒介化背后的推动机制,以批判的视角总结文学媒介化现象的实质,给人警示;最后,在前面两个部分的基础上,针对网络小说的媒介化变迁现状,探讨网络小说媒介化后衍生出的负面影响,提出促进网络小说良好发展的建议。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

最早的网络文学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以美国、西欧等国家为主。第一篇网络小说发表要追溯到1987年,由迈克尔乔伊斯创作的《午后,一个故事》。这篇小说被认为是网络文学的开山之作,不仅开启了超文本写作的模式,也揭开了互联网创作的序幕。但由于当时互联网发展还比较缓慢,小说的存储也只能通过磁盘进行,所以人们也把这部小说称为“磁盘超小说”。其后,美国东门系统公司在互联网发表了由史都尔摩斯洛坡创作的超小说《胜利花园》,这是第一次独立使用互联网技术发表超文本小说,为口后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所以在国外,网络文学的传播研究主要是从新媒介技术形态层面展开,其中杰伊戴维博尔特和乔治兰登两位研究者在1991年发表了《书写空间》和《超文本》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新媒体技术给传统文学传播带来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这是西方社会最早研究网络文学的最早理论。此外,在戴维博尔特《书写空间》一书中,对超文本和解构主义都做了深刻的解读,这为日后人们深入研究网络文学的特征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但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他们思想上与理论上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

国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10.21-2022.11.3 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确定选题

2022.11.4-2022.12.8 撰写、提交、修改开题报告

2022.12.9-2022.1.19 撰写初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 黄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文学艺术性探微[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55-55

[2] 杨雅文.网络时代下对小说创作与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15(24):86-87.

[3] 段春英.视图时代环境下的当代文学传播[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3):47-4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