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建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航空运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航空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部分机场的运行已经超过了设计容量,容易造成机场的资源紧张,空中交通拥堵,航班延误情况严重,服务质量严重下滑,给航空公司及旅客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面对强劲的航空运输需求以及航空公司的集聚运营,区域核心城市机场会出现设施容量不足的窘迫情境,与此同时随着资源的逐步减少以及可利用土地数量的减少必然会使得航空运输设施的建设放缓脚步,我们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靠新建机场来满足航空运输需求的增长,只有高效的机场运营管理模式一一整合区域多机场、构建协调运营的区域机场群系统是未来航空运输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途径之一。 同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们对航空运输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但现阶段,我国的航空运输服务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航空需求方面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2010 年,我国提出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目标。目前,正处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然而,人民群众多样化航空需求和民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制约着该目标的实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急需转变航空运输服务的发展思路,瞄准解决上述主要矛盾,全力构建消费者满意的现代化航空运输服务体系,全方位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航空服务需求。 因此,构建基于航空运输服务的协调运营的区域机场群系统是解决日益增长的航空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对我国民航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定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综述国内外对机场群管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对航空运输服务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通过文献收集的方法对目前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分别构建侧重于航空货物运输以及航空旅客运输的机场群管理模型;第三部分比较不同航空运输服务选择下的机场群运行效率,并提出策略建议。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分析机场群的管理模式现状和问题,构建考虑不同航空服务选择的机场管理效率评价模型,比较不同模式下机场群的运行效率,提出策略建议。 三.写作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民航业面临的新形势与挑战 1.1.2民航业发展现状 1.2研究目的、意义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机场群协调管理模式 2.1.1国内研究现状 2.1.2国外研究现状 2.2机场群管理模式现存的问题 2.2.1国内研究现状 2.2.2国外研究现状 2.3航空运输服务管理体系 2.3.1国内研究现状 2.3.2国外研究现状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机场群为单位的航空运输服务分析 3.1机场群管理与航空服务选择的综合分析 3.1.1机场群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3.1.2机场群管理与航空服务选择的因果分析 3.2构建侧重于航空货物运输的机场群管理模型 3.3构建侧重于航空旅客运输的机场群管理模型 第四章 比较机场群运行效率 4.1侧重航空货物运输服务的机场群运行效率 4.2侧重航空旅客运输服务的机场群运行效率 4.3对基于不同航空服务提高机场群运行效率的策略建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建设“机场群”的国家规划:随着区域机场竞争加剧和高铁影响的扩大,以及机场影响力的惯性作用与市场集聚效应,大型机场规模越来越大,受机场近空空域容量限制,航班延误越来越严重。由于机场规模的扩大,机场运行效率并未同比例提升,因扩建带来的投资压力越来越大。而大型机场周边的小型机场则显得冷清的同时,为了保障机场正常安全运行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政府还不得不加强投资。因此,国家民航局在《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十一五”至2020年)和《中国民用航 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了建设五大机场群的建设目标,旨在通过建设以大型国际枢纽机场为中心的机场群“以点带面”战略,带动区域机场协调发展。根据民航局规划的五大机场群为:(1)北方机场群:形成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为枢纽中心,以哈尔滨、沈阳、大连、天津机 场为主要节点,辅以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长春等骨干机场、覆盖民航华北和东北地区管理局辖区的机场服务网络。(2)华东机场群:以上海浦东机场为枢纽中心,以上海虹桥、杭州、南京、厦门、青岛等区域枢纽机场为节点,辅以济南、福州、南昌、合肥等骨干机场,形成覆盖民航华东地区管理 辖区的机场服务网络。(3)中南机场群: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枢纽中心,形成以深圳、武汉、郑州、长沙、南宁、海口等区域枢纽节点、覆盖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辖区的的机场服务网络。(4)西南机场群:构建以成都、重庆、昆明三机场为中心、覆盖西南以及拉萨地区的机场服务网络。(5)西北机场群:构建以西安、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心、以兰州、银川、西宁等机场为骨干 节点、覆盖民航西北和新疆地区管理局辖区范围的机场服务网络。民航局的这两个《规划》建设的机场群特点是:以民航地区管理局的辖区为基础构建机场群;注重机场群的服务范围。 2、(1)民航科学研究院关于“珠三角”机场群的研究。2006年民航科学研究院胡华清领导的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多机场系统的研究,重点对珠三角地区机场群建设进行了研究。多篇文章分析研究了目前世界机场业较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伦敦、大纽约都市群地区多机场系统运 营管理模式,从而发现珠三角地区机场及发展环境等许多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基于区域机场发展现状,分析了该区域内机场运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而且提岀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2)翁亮、田琳、刘晏滔等五位作者以京津冀区域机场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京津冀地区的机场无论是从规划还是从管理方面,都远远不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分析了该区域多机场运营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京津冀区域多机场系统的协调发展战略。(3)一些零碎的有关加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环渤海湾地区机场间整合、提高区域机场 资源利用率的研究。主要是对上述经济区域内机场群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表象问题进行了陈述, 并主要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方法以定性、对比分析为主,研究也缺乏理论方面系统的支撑,缺乏对问题产生以及解决方案的机理分析,从而降低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与学术价值。周慧艳等'提出了构建机场联盟的有利措施,目的是增强相互之间合作与协调。重点论述 了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建立哪些协调机制,给出了空域、网络信息、地域等方面的各种协调建议;方云根、高金华园通过对我国长三角地区机场运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借鉴国外大都市机场群运营模式,提出了优化现有机场资源的建议和一些具体措施。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机场间协作运行并形成机场联盟,按照枢纽机场、干线机场、支线机场、 机场所处地区城市、机场硬件设施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定位,形成一个长三角地区机场联盟, 统一协调机场的运作。”朱方海网借鉴国外大都市“一市多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机场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一市多场”的基本标准,分析了该模式下机场资源最优化配 置时应注意的问题,并对上海“一市两场”的模式进行实证分析。 (二)国外研究现状 1. 1.20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和日本等航空运输业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和都市经济圈的逐步形成,开始出现区域性多个机场之间合作的运行模式。1976年,Rubin and Fagan在研究区 域多机场环境中旅客选择机场行为因素时,首次使用“Multi Airport Region'概念,即区域内存在一个枢纽机场和多个周边中小机场,由此组成区域多机场系统。随后198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Richard de Neufville教授开始研究伦敦、旧金山、纽约、洛杉矶等地区的多机场合作与管理模式、协作运行机制、区域内机场市场分工和功能定位等问题。各地区根据机场的动态演进和发展规律以及当地自身的航空运输实际来规划多机场体系 的协调发展。主要通过以下模式进行管理: (1)美国模式一一纽约机场群 2. 纽约新泽西港区管委会(The 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 and New Jersey)成立于 1921 年,并赋予其广泛综合规划职能、相当规模的基础设施资源控制能力和跨区域协调能力。当时 是纽约和新泽西两个州为了改善纽约港区交通状况、在不增加联邦政府权力前提下,共同探索的一种基于自主合作方式的州际联合管理机构,它负责对整个纽约港区的交通状况进行全面研究,并向两个州政府提岀改进计划和发展规划,对区域内基础设施规划进行统一协调和运行管理。从1943年开始,港区管委会对这两个州在该地区的机场、汽车站和海港实行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对纽约地区的综合交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通过相关政策,对繁忙机场业务进行调节。1960年中期,随着全球民航运输业的发展,美国航空面临的航班时刻需求与机场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纽约地区的肯尼迪机场、拉瓜地亚机场、纽瓦克机场,以及华盛顿里根机场与芝加哥奥黑尔等几个大型国际枢纽机场,高峰时段的航班延误现象和因延误带来的损失日益剧增,引起旅客和航空公司本身的强烈不满。为此,1968年美国政府的联邦航空局(FAA)针对这五大交通拥挤机场制定了高交通密度机场航班时刻管理条例。根据该条例,在1969-2006年期间,政府将保持对纽约肯尼迪机场在东部时间下午 03:00-07:59高峰小时期间的跨大西洋地区航班需求进行数量限制,并提高高峰小时期间的机场起降费用,以限制这些机场的小型飞机或短程航班,以缓解航班拥塞 。(2)英国模式一一伦敦机场群 1966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英国机场管理局(British Airport Authority, BAA),代表政府专门从事机场管理。随着航空公司放松管制的影响,1987年英国政府将BAA的下属的七个机场(即伦敦机场群)资产所有权转让给投资公司,成立了英国机场管理局机场股份有限公司(BAA pic),实行集团化企业模式的管理和运营。英国民航局对BAA进行安全监督和行业规范管理, 竞争委员会(Competition Commission)对机场各项收费价格进行管理和监督。 (三)小结:通过上述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多机场系统协调运行发展战略,有利于机场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避免超大规模机场带来的一系列弊病:机场过度繁忙导致航班延误晚点现象严重、空域容量压力增加、机场扩建对城市土地资源和地面交通等配套基础实施带来的巨大压力、机场安全运行的复杂性增加、机场之间争夺市场引起的消耗性竞争。机场实施整合后,各机场在功能设置上不再追求原来“大而全、小而全”的运营模式,能够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整个地区机场的总体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2022年11月20日至11月30日,完成选题工作; 2022年12月1日至12月27日,图书馆收集并整理相关资料; 2022年12月28日至2022年1月9日,撰写、提交开题报告,由老师审定后修改; 2022年1月9日至3月10日,针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再次搜集资料,撰写并提交论文初稿,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2022年3月11日至4月30日,按老师的指导意见深化论文的内容,按规范化要求形成修改稿。同时提交外文文献资料的翻译和中期检查表; 2022年5月1日至5月28日,完成论文终稿的定稿、打印、装订,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完成毕业论文。
|
5. 参考文献
[1]张越,胡华清.区域机场整合:机场业的发展战略和趋势[J].综合运输,2006, (5): 25-30. [2]张越,胡华清,赵闯.世界主要区域多机场系统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民用航 空,2007,79(7):48-50. [3]张越, 胡华清.美国东北部多机场系统运营管理模式[J].综合运输,2007, (4): 70-74. [4]张越, 胡华清.多机场系统的英国模式[J].综合运输,2007,(6):78-80. [5]张越, 胡华清.区域多机场系统整合运营模式研究[J].民航管理,2007, 195(1):41-45. 珠三角地区五大机场的协调运营模式[J].综合运输,2007, (7): 28-32. [6]Richard de Neufville. Multi-Airport Systems in the Era of No-Frills Airlines, Working Paper Series, 2005-06. [7]Richard de Neufville. Planning Multi-Airport Systems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the 1990s, April 12, 2000. [8]ACI. 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World Report[R]. Geneva, Switzerland: Airpo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2002. [9]de Neufville,R., Odoni,A..Airport Systems: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M]. New York: Me Graw Hill, 2003. [10]翁亮,田琳,刘晏滔.京津冀区域多机场系统的和谐发展之路[J].综合运输,2007, (10): 25-29. [11]翁亮,田琳.区域多机场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J].民航管理,2007, 195(1):46-48. [12]周慧艳,石丽娜,张旭,徐振领.我国区域多机场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南京航空航 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9. [13]方云根,高金华.长江三角洲地区机场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4, 22(5): 32-34. [14]朱方海,凌建明,郝航程,等.机场建设_一市多场—模式研究[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07, 25(2): 59-61. [15]Fleming K, Ghobrial A. An analysi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regional air travel demand[J].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1994, (18): 37-44. [16]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京津冀机场群协同发展战略[J]. 欧阳杰,陈晓珍.综合运输. 2014(12) [17]全球多机场系统协同发展实践[J]. 樊峨,石清花,杨山,孟宪伟.空运商务. 2015(03)
|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